鶯歌-大漢溪左岸-樹林-後村圳-塔寮坑溪左右岸-板橋or新莊─ ─「新庄、風櫃店」台北第一大圳「後村圳」水文被斷捨離了嗎?

那天就站在1917年日治時期「後村圳改修碑」,一頭霧水啊?直覺以為她只是風櫃店〈樹林〉一個村落小水圳立碑,一指神功點入google,再對照深入探訪風櫃店鎮前街至保安路之間博愛街市街地形,直指這裡是都會交通加蓋地下化的後村圳主要幹線。一拖拉庫雲端資訊冒出呈現她綿密水圳支線網灌溉新莊平原面積高達3,554甲,比瑠公圳更多出700多甲,是台北第一大圳「後村圳」!

板橋府中-大漢溪左右岸-城林-媽祖田-土城頂埔─ ─不容易串的「大安圳、枋橋古城、湳仔溝」十八世紀「擺接平原」遺跡

※1654年荷蘭人繪製「淡水附近村社及雞籠圖」,清楚標示出平埔族六個社〈目前北台灣最早最詳盡地圖〉,擺接〈荷蘭語:Paijtsie〉被繪於現今大漢溪東南方,約位於今日板橋一帶。2008年土城市民代表會將大漢溪防汛道路土城段,以古老地名命名為「擺接堡路」。

板橋江子翠-大漢溪左右岸-新莊-浮洲-板橋江子翠─ ─跳脫部分接不攏「河濱自行車道」‧還原百年三角水文「新庄、番仔園、湳仔溝」

古老歲月淡水河內河航運發達,從新港「淡水港」到舊港「新庄」〈新莊舊稱〉,彎入湳仔溝河港「湳仔津渡」,繁榮1853年板橋林家建立「板橋城」〈Tour12細說〉,然而淡水河支流「大漢溪」與更細支流「湳仔溝」之間形成島嶼「番仔園」〈浮洲舊稱〉,就完全勾勒出「新庄、番仔園、湳仔溝」三角水文關係圖。

雙連-大稻埕-淡水河岸-華江-新店溪左右岸-華中-古亭-永和-板橋─ ─擦亮大家都熟悉的河岸藍綠白珍珠光芒

傷腦筋繞著一直挑不出心目中這段代表性河岸珍珠,是太多無從挑選,還是無形中昇高挑選標準?

騎車人終究回歸該被水岸開闊視野景觀無盡誘惑,睜脫走讀、騎讀以外的呼吸感,潛意識裡自然就想過濾了。我的心境慢慢不斷提醒著我,騎出陽光戶外本來就是最自然不過的動力。

北投-社子島-淡水河岸-微風運河-二重疏洪道-板橋─ ─無「市界」的北北基河岸「視界」無限延伸

北北基河岸緊密相連,三地政府各自發展河濱自行車道,行政區域資源各自限縮屬於各自城市範圍。然而智慧旅遊民眾一機在手,雲端無「市界」相連「視界」;騎車休憩早已隨處橫跨彼此「市界」,雲端遊程更無設限串聯組合,盡可能理出不重複「五感騎車旅遊環北北基河岸15Tours」。

Day1.台北-新北板橋/新莊─ ─縮版台北城三百年台灣

我永遠無法滿口說出我已經認識台北很久了!蛻變的她、網路世代陳積已久的文史記載逐一跳出格子排山倒海而來;我越用力搜集、越用力親近,她卻話匣子一開就閤不攏啦!